请登录

职业心态管理

赵志航 银行中层管理与国学专家

授课时长: 12

授课形式: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授课对象: 全员

课程 介绍 ACHIEVEMENT
人格健全的人应有下列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随时提取使用。
课程 收益 INTRODUCE
1
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改善非言语沟通的技巧
课程 大纲 LECTURER
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一、健康概念的延伸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学者坎布斯从人格特质的角度观察,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下列特质: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随时提取使用。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2)体质因素的影响。
(3)性别与年龄因素的影响。
(4)器质性因素的影响。
2.心理社会因素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2)冲突与挫折。
 (3)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
 (4)人格类型特征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一、 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解决了特殊问题,自我意识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婴儿期(0-18个月)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2)童年期(18个月-3、4岁)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
(3)学前期(4-5岁)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4)学龄初期(6岁-11、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
(5)青春期(初高中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6)成年早期(18岁-30岁)亲密对孤独阶段
(7)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阶段
(8)成熟期  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三、自我意识冲突
 1、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
 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3、独立与依附的冲突
 4、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        
 5、自负与自卑的冲突 
 6、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四、找回自我
   接纳自己!包容别人!!珍爱生命!!!
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 什么是人格
心理学上的人格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个体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的种种言行,人格所遵从的社会准则,这就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和人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内隐的人格成份,即面具后面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二、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龙生九种,种种各异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统合性。人生小宇宙,宇宙大人生
功能性。性格即命运
三、人格研究的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首创人弗洛伊德确立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与理论体系。
2.特质流派 
奥尔伯特将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 
爱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一是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二是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三是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大五人格理论
3.行为主义流派 
4.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5.人本主义流派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
四、人格的结构
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胆汁质——夏天里的一团火
多血质——喜形于色 
粘液质——冰冷耐寒        
抑郁质——秋风落叶
性格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
五、健全人格的含义
一是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二是人际关系和谐。三是独立自尊。四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六、人格障碍及其调适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自恋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
人际沟通、交往与心理健康
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
近邻
相似与互补  
个性特征 
三、奇妙的非语言交往 
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 
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交往过程中个体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与他人在地理空间上保持的距离。 
    人际距离实际上是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的“缓冲地带”,一旦受侵犯,就会产生两种本能反应:觉醒反应;阻挡反应
改善非言语沟通的技巧
保持目光接触;偶尔点头表示赞同;微笑并表现热情;倾向说话者;保持中等语速

Copyright © 2022- 2022 上海宇谷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8250号-2

021-60403586

( 工作日:9:30 - 18:30 )